1984年4月28日,是我軍收復老山的日子。從此,“4.28”成為了一個紅色的數字,深深地印刻在無數熱血兒女的心底。 木棉花開了,鮮紅如血。 在云南省文山州麻栗坡縣境內,有一座雄偉的山——老山。這是一座美麗之山,英雄之山。在上世紀八十年代,老山是全國人民心向神往的“名山”。她的出名和當年井岡山、延安寶塔山的一樣,并不是因為有什么奇異景致,而是以她為象征的那種催人奮進、發人深思的老山精神,在震撼、感染、激勵著全國人民。 我們永遠不能忘記,那年的4月28日,群山怒吼,萬炮轟鳴,鐵流奮進,我軍收復老山戰役正式打響。隆隆炮聲顯示中華民族的尊嚴,滾滾硝煙展示著國威軍威的神圣,美麗的老山重新回到祖國的懷抱。 我們永遠不能忘記,在那個火紅的年代,云南邊防部隊指戰員和邊疆各族人民,一往無前,英勇戰斗,一曲曲勝利的凱歌,鼓舞著祖國人民建設“四個現代化”的熱情,續寫著我軍英雄史冊新的詩篇。 1984年4月28日,我軍打響收復老山的戰斗,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4集團軍擔任了主攻任務。步兵第118團為師第一梯隊右翼團,負責攻擊主峰1072高地,步兵第119團為第一梯隊左翼團,負責攻擊662.6高地;步兵第122團為師第二梯隊,隱蔽配置在銅塔、曼文、戈主地區;120團則擔當師預備隊負責前送后運;邊防15團則組織兵力保障我攻擊部側翼安全。戰斗空前激烈,幾乎全殲防守的越軍,但我軍也付出極其沉重的代價,許多年輕的生命因此而血撒疆場! 1984年4月28日早晨5時56分,炮兵群向越軍陣地發動炮火急襲,步兵各攻擊分隊先后向前沿接敵。6時30分,炮火準備停止,各攻擊部隊發起沖擊,老山地區已經陷入一片血火海洋之中。 在我軍發起進攻的第一天,我“老山主攻團”即斃敵341名;俘敵7人;繳獲沖鋒槍264支;輕機槍15挺;重機槍17挺;高射機槍15挺;四零火箭筒17具;六零迫擊炮12門;八二迫擊炮8門;八二無后坐力炮13門;電臺11部;各類炮彈8千余發;手榴彈5萬枚;子彈32萬余發。在后期的防御作戰中,戰果更為顯著。戰后,“老山主攻團”涌現出史光柱、陳洪遠、張大權、尹光中4名一級戰斗英雄;8名二級戰斗英雄;還有一大批英模集體。全團榮立集體三等功。 攻擊主峰的118團是收復作戰的主力,兵分三路,3營在左,2營在右,從正面發動進攻,直取主峰;1營則從主峰東側向敵后隱蔽穿插,沿路分割越軍防御體系,攻擊76、77號高地和1072高地,鉗擊越軍對主峰的增援,形成對外防御正面。 在我軍強大的炮火掩護下,各連突擊隊勇猛出擊,其勢銳不可擋! 3營從左翼發起攻擊,分割迂回,反復戰斗,歷經7小時,先后攻占56、54、57、59號高地,擊斃越軍117人,俘敵3人。3營陣亡37人,負傷122人。其中8連突擊隊排雷開路,僅用15分鐘就攻占了56號高地。隨后全連奮勇攻擊,連續戰斗3小時打下54號高地,斃敵50人,俘敵2人;8連5班長尹光中飛身攀上5米高的峭壁,與敵白刃格斗,單挑5名越軍,支援連主力一舉奪下54號高地北側高地;9連4班長史光柱在部隊受阻時挺身指揮,雙眼被彈片削中仍堅持戰斗。戰后,8連被中央軍委授予“老山英雄連”榮譽稱號,尹光中、史光柱被中央軍委授予“戰斗英雄”榮譽稱號。 2營從右翼發起攻擊,戰斗5小時,先后攻占21號、52號、45號、46號、50號高地和老山主峰,擊斃越軍103人,俘敵2人。2營陣亡34人,負傷83人。2營在解放戰爭中曾獲“守如泰山”榮譽稱號,此次戰斗英勇頑強,部隊打著紅旗向上沖,不怕犧牲,前仆后繼。在雷區破障時,5連9班12名戰士用自己的血肉之軀滾過雷場,為戰友打開了一條寬3米、長72米的沖擊道路;5連副連長張大權沖鋒在前,反復攻擊三次,右手腕被打斷,腸子被打出,帶傷戰斗3小時,最后犧牲在主峰頂上。那幅著名的戰士仆身將紅旗插上山頂的照片,正是老山血戰的寫照,與美軍攻克硫磺島的歷史照片一樣,將永耀軍史。 戰后,5連被中央軍委授予“老山攻堅英雄連”榮譽稱號,張大權被中央軍委授予“戰斗英雄”榮譽稱號。 從主峰東側向敵后穿插的1營最為悲壯。穿插路線雖然直線距離不到2公里,但都是山谷叢林,且是夜間隱蔽穿插,天雨路滑,前進速度只有每小時100~150米。然而上級按圖上作業,未充分考慮實戰穿插的困難,只給了3個半小時的穿插時間。結果穿插部隊尚在路上,軍、師炮火準備就開始了。而這又驚動了越軍,集中炮火對早已測好諸元的穿插路線進行轟擊。 1營正好鉆進火力網,當即遭到重大傷亡。為了完成作戰任務,1營展開部隊向76號、77號高地、1072高地發動攻擊,呼喚后方炮火支援。中越雙方的炮火輪番轟擊穿插路線和周圍各高地,1營攻擊部隊不但被越軍炮火殺傷,也被己方炮火誤傷,建制被打亂,干部大部傷亡,部隊犧牲甚眾。1營官兵在混亂散失的情況下,沒有一個人退卻,三五成群,各自為戰,哪里有槍聲哪里去,頑強地在各個高地上戰斗。1連4班長陳洪遠在穿插途中與連隊失去聯系,深入敵陣,只身斃敵16人,搗毀了越軍的一個指揮所,有力支援了兄弟部隊攻打主峰的戰斗。在身負重傷后,陳洪遠又和3個重傷員組成一個集體,忍著傷口惡化和饑寒,堅持3天3夜重返部隊。1營官兵就是這樣奮力苦戰,直到預備隊120團增援上來,終于攻占了1072高地及周圍高地。 戰后,陳洪遠被中央軍委授予“孤膽英雄”榮譽稱號。 陸軍第十四軍119團六連指戰員英勇作戰,連克越軍四道防線,僅用9分鐘就奪下東山東側松毛嶺陣地 陸軍第十四軍118團三營黨委,是一個堅強的戰斗集體,他們在敵炮火不斷轟炸的情況下,仍然堅定沉著指揮戰斗 各穿插分隊相繼到位,向敵人迅猛沖擊 無后座力炮連指揮排長夏仕榮,右腿負傷,躺在陣地上繼續堅持指揮戰斗 119九團二營3連指戰員迅速沖上高地,配合兄弟連隊將一個連的敵人大部殲滅 陸軍第十四軍119團六連連長李忠平,指揮沉著果斷,在老山反擊戰中,全連只用9分鐘就攻占了老山662.6高地(即松毛嶺高地) 麻粟坡縣的人民群眾踴躍支前,及時將彈藥送到老山主峰陣地 麻栗坡烈士陵園安葬著960位烈士的遺體,他們分別來自全國 20個省市自治區,其中1979年對越自衛還擊作戰犧牲91人,1981年收復扣林山作戰犧牲123人,其他執行作戰任務犧牲77人,1984年后收復老山作戰犧牲669人(包括少量輪戰部隊烈士),平均年齡僅21.9歲。就是這些年輕的生命,用鮮血捍衛了祖國的尊嚴。 收復老山后,幾百烈士是這樣安葬的:NO.1:軍地聯合負責烈士安葬 按照14軍、40師老山作戰傷員烈士工作領導小組的指示,由40師司、政、后三大機關派出人員和師教導大隊全體官兵組建的老山作戰烈士工作組一行50人,于1984年3月16日進駐麻栗坡,與麻栗坡縣委、政府派出人員一道組織、協調烈士陵園建設和烈士安葬工作。 NO.2:近百木工加工烈士棺木 3月18日,軍地協調小組、場地規劃組、烈士登記組、清洗整容組、墓坑施工組、棺木加工組、后勤保障組等烈士工作的相關機構正式成立。 按照40師前指的要求,務必于4月2日前完成50口棺木的加工任務,但當時僅有8名木工技術員,僅7天時間不可能完成50口棺木的加工任務。這時,軍地協調組及時召開會議,研究具體措施和辦法,與會的麻栗坡姚副縣長提出動員全縣有木工技術的人員,于3月26日到縣城棺木加工地集中。經過縣鄉兩級政府的組織動員,3月26日晚,85名來自全縣各地的木工技術人員全部到達指定地點,連夜就開始展開工作,全體木工技術人員抱著對革命烈士的崇敬心情,不分晝晚加班加點、不辭勞苦,于4月2日前圓滿完成了50口棺木的加工任務。加工棺木所需木材完全由文山州支前辦負責調運至麻栗坡。 NO.3:戴三四層口罩臭味仍刺鼻 烈士登記工作是一項非常細致、必須認真對待的工作。各團后送至陵園的烈士,交給登記組后,登記組要嚴格按照交接程序辦理交接手續。工作人員對每個烈士的姓名、籍貫、部別、職務、民族、出生年月、入伍時間(戰前每個參戰人員都填有上述內容的信息卡,并用塑料密封套在褲帶上),同時還要登記每個烈士是在多少號高地犧牲,是什么武器所致,傷口在什么部位等信息,還負責烈士遺物的清理、登記、打包保管、戰后移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