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山腳下, 盤龍江邊, 我們的帳篷小學, 披上戰爭硝煙。 親人解放軍教我們學文化, 親人解放軍保衛我們的家園。 我們是邊寨的新一代, 我們有美好的明天……” 30多年前,這首由云南老山前線作戰部隊士兵教師王玉峰作詞作曲,由步兵第238 團政治處宣傳股長張國齊改編的《帳篷小學校歌》,誕生在炮火硝煙中。如今,這首歌又由帳篷小學的學生代表唱到北京,讓全國人民知道了在當年戰火紛飛的云南老山前線,有一所如此特殊的學校。 坐落在麻栗坡縣天保鎮著名的八里河東山后面,在蒼翠大山環抱中的芭蕉坪,是一個距國境線只有800米的苗族村寨。30 多年前,這里是戰場。環視村寨周圍,最為醒目的是雷區警示碑,在向人們述說著那段金戈鐵馬的崢嶸歲月。今天那場戰爭早已煙消云散,邊境線上一片平和安寧。走進這個安寧祥和的邊境村寨,就能聆聽到“帳篷小學”的故事。 “帳篷小學”是在硝煙彌漫的1984 年12月26日,由當時的輪戰部隊用1頂軍用帳篷、1 塊小黑板、9 個炮彈箱做的課桌建起來的。有9 名家園被毀的少數民族學生和 1 名“兵校長”兼文化課老師,9 個大小不一的孩子分兩個班教學。當時學校名稱為“八里河戰區小學”。 1986年5月26 日,全國婦聯原主席康克清親自為學校題寫校名:“帳篷小學”。其辦學宗旨是:解決戰區群眾子女“無學校、無教師”的上學難問題。在前線陣地的槍炮聲中,夾雜著帳篷里朗朗的讀書聲,眾多孩子在戰火中完成了學業,“帳篷小學”成為前線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