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寨——云南最后的神秘村落 在2012年公布的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中,云南文山州麻栗坡縣的城寨村是一個神秘的所在。在這一批村落中,諸如大理喜洲、云龍諾鄧、滄源翁丁、騰沖和順、劍川寺登、建水團山、景洪曼春滿等等都是鼎鼎大名,早已是云南鄉村旅游的代表。而城寨的偏遠與無名,卻又能夠入選首批中國傳統村落,使得這個小村越發神秘起來。城寨,一個古老神秘的村落。 城寨之遠在于距麻栗坡縣城都有130多公里,城寨之神秘在于生活在那里的白倮人。我們一行從昆明驅車南下,整整8個小時以后,才到達這個邊地小寨。城寨被喀斯特的群山所環抱,茂密的原始森林將其藏在其中。沿著長滿青苔的石板路,穿過一道神秘的古寨門,再經過一段林蔭下的石板小路,便進入了密林中的神秘村落。透過參天的古樹密林中,隱隱現出一幢幢一樓一底的干欄式木樓。沿著崎嶇的石板小路,鉆過一個天然形成的石洞寨門,再向下走幾百米便是城寨村民的聚居地。 村里全部都是木結構的建筑,五六十根立柱支撐起整幢房屋,一樓一底,樓上住人,樓下養牲口。也許是古老的傳統,再加上用心地保護,村里即便是蓋新房,仍然堅持著傳統的方式,除了用水泥抹抹地面,就再也見不到什么現代的建材。城寨村共有150多戶人家,其中傳統多柱形桿欄式建筑142戶,占總戶數94.1%。有些建筑由于年代久遠,已經整體傾斜到讓人驚嘆的地步,但主人照樣生活在里面,絲毫沒有“危房”的感覺。 從房屋中間的樓梯上到二樓,樓上窗戶很小,顯得很昏暗。屋里分為里外兩大部分,外屋主要是客廳,而里屋主要是居住。每戶人家客廳里用泥土做的火塘都長年不熄,生活取暖做飯都靠這個火塘?;鹛辽虾唵蔚蔫F制三腳架,安口鍋便可煮飯,晚上就在火塘旁的地板上鋪上草席睡覺,早上起來又將鋪蓋收好存放起來。白天很少有人呆在屋里,大多在外走廊下活動。站在走廊上放眼望去,村中鱗次櫛比的干欄式建筑似一道獨特的風景,顯示著白倮人的建筑美學。 其實干欄式建筑在云南并不少見,傣族、佤族等民族都居住在這種建筑里。但奇特的是白倮人屬于彝族,而全國再沒有一種彝族的支系使用干欄式建筑。而且白倮人其衣食住行與其他地區彝族相比,存在較大差異。復雜的歷史淵源和多元的文化傳承因子,給白倮人抹上了幾絲神秘色彩。有關彝族白倮人的文獻記載較晚,最早在明代天啟年間的《滇志》中有所提及,至《清職貢圖》卷七說:“白羅羅、磚夷為賤,云南等府及開化、景東皆有之,居處依山管,或居村落?!边@個神秘的部落來自哪里?在這個深山密林里居住了多少年代?這些都沒有半點文字上的記載。目前,在云南省內還有廣南、富寧兩縣各有一個白倮人群落,目前世界上白倮人的總人數僅有2000余人。而城寨可能是世界上現存最為古老的白倮人村落。 在古老的傳說中,白倮人來自遙遠的昆侖山,何時而來已難以考證。在遷徙的過程中,白倮人受到饑荒的威脅,正當悲痛欲絕的白倮人一籌莫展時,有一個人發現地上倒扣著一只碗,翻開一看,碗下竟罩著幾兩蕎籽。后來,倮人們為感謝祖宗賜給他們的這碗救命蕎籽,便在每年四月的第一個屬龍日即蕎麥成熟的時候,歡慶“蕎菜節”。全村男女老少換上新裝,抬來古老的銅鼓,敲響歡快的鼓聲,盡情地歡樂,盡情地歌唱,以表達心中的喜悅之情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另一個傳說中,白倮人過去曾經有食人的習俗,家里老人去世了,全寨人都要來分食尸體。后來逐漸改變為老人死了,就要殺一頭牛,邀請全寨來聚餐。吃飽喝足后,高高興興地跳銅鼓舞。久而久之,以舞獅等為主要內容的銅鼓舞也成了現在白倮人逢年過節的習俗。銅鼓舞也已成為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城寨,還有一道獨特的風景,家家戶戶的婦女,每有閑暇,就在家門前,走廊上,拿起針線籮,用針點上烤熔的蠟,徑直在布上點著花。古老的蠟染藝術,在夕陽下就是一幅美麗的村寨畫韻,讓人陶醉。白倮人制作一套衣服要經過十幾道工序,種棉、采棉、紡紗、水煮、洗曬、上色、再煮、再洗曬、拉線、成錠、上機織布、蠟點圖案、縫制成衣,每一道工序全部手工完成。如此做好一套成衣,一般要花費白倮婦女一年的時間。白倮姑娘從五六歲就開始跟著媽媽學刺繡和針線活。粗獷、灑脫的干欄式建筑,訴說著白倮男人的淡泊和堅韌;細膩、大方的白倮服飾,則展現著白倮女人的柔和與精巧。 我們沒有趕上“蕎菜節”,自然也無緣看到節日的盛裝與粗獷的銅鼓舞。但能夠走進城寨,一睹這座保存如此完好的古村,也算是收獲。也許再過幾年,城寨也會被游客占領,城寨也不再充滿神秘,好在這座真正的古老村落保存下來了,沒有在新農村建設的浪潮中被同化,也算是慶幸! |